ཨོཾ་མ་ཎི་པདྨེ་ཧཱུྃ(唵嘛呢叭咪吽)
徒步#
迈开脚步,天空刚开始流动。
真正了解一个地方,并不一定是看尽它所有的景点,而是随意地行走,或闹市、或空山、或小巷、或水边,用一步一步的脚印去丈量它,用一眼一眼的所见来体会它。
所触及的都是新鲜,所嗅闻的皆是惊喜。
这般慢慢地前进,慢慢地思考,周遭的景致跟内在的感受慢慢融合,真正的美在某个时刻便会涌现出来。
前几天,去外边散心,原本是沿着公路走,但路上车来车往,轮胎摩擦地面的嗡嗡声,实在令人不胜其扰,便索性爬上路边的斜坡,沿着坡顶曲折的小路随意地走。一条小路连着另一条小路,就这样随意地走着,竟然发现了许多未曾见过的景色,到了曾经看起来很远的地方,相机里自然也收获慢慢。
这里来分享一下所见的景色与摄影的一些练习。
亭子#
游玩的这个地方属于丘陵地带,呈南北向分布的山陵一条连一条,连绵不绝,从东西方向来看则层层叠叠,真有 “横看成岭侧成峰” 的感觉了。
公路如一条大河般从层叠的丘陵间穿流而过,歪歪扭扭地消失在一个个山坡地阴影中。才从车流的喧嚣中脱离,爬上斜坡,便瞥见了远处的一座亭子,其实冬天也照过一次,不过是照的模糊,也看不到后面的连绵的群山,这回可算是有个好机会了。
下面这张图拍的时候,我己经爬上坡走了老远,也盯着这亭子半天了,脑子里在构思:群山自然形成了景深,亭子在中间偏下的位置构图最好,这样可以留出来山的空白,形成大小的对比,但亭子似乎有些小,再靠近些吧...... 正当犹豫之时,远处一辆货车驶过,滚滚的灰尘扬上了天,烟尘的散乱与安静的山、亭形成反差,这个时机最好不过了,便有了下面这种照片:
构图差不多,但通透度不够,群山看起来也不清楚。
便通过 PS 里面 从黑到白的 “渐变映射 - 明度模式” 来调整了下,又降低了对比度、亮度,想表现出来一种低饱和度、深邃的感觉:
玛尼石堆#
最近出去转悠,观察到周围的山上大多有许多堆成堆的石头。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也没有近距离观察过,总以为是个闲人在坡顶看风景,但瞧他半天不动,才发觉并不是个活物。
这回在坡上漫步,终于在近处瞧见了这成堆的石头,但见到的石堆之多、之大,着实令我大吃一惊:
这时候便不得不百度下了,原来这石堆是藏民的一种信仰,跟佛教有关:
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 “多本”...... 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更有意思的是,还跟西游记扯上了关系:
通天河从青藏高原的腹地奔涌而下,两岸是唐古拉山脉、巴颜喀拉山脉连绵的雪峰。在两岸的峰岭、草滩之间,有片石堆星罗棋布。片石大小不等,石堆高低不一,每块片石的光滑面上,都刻有字迹工整的古印度文佛经经文,这就是青藏高原上著名的 “玛尼石堆” 之谜。
相传,唐僧取经时,过通天河,得巨龟相助。巨龟托唐僧到西天如来那儿打听一下,它什么时候可修成正果。可是,唐僧到西天后,忙于取经,忘记咨询巨龟成仙之事。取经回来,又过通天河时,巨龟再驮唐僧师徒过河,行至河中间,询问相托之事,唐僧如实相告,巨龟一气之下,沉入水底。唐僧师徒落水,佛经尽湿。师徒捞起佛经,放在河边岩石上晾晒。快干之时,一阵狂风吹来,佛经满天漫飞,师徒紧拦慢抓,仍有大量佛经散落在通天河两岸。散落的佛经,就变成了现在的玛尼石。藏民信奉佛教,便将这些玛尼石搜集成堆,组成了星罗棋布的玛尼石堆景观。还有一种说法:玛尼石是唐僧师徒的晒经石,湿了的佛经放在石板上晾晒时,佛经文字印在石板上形成的
附近最高的一座玛尼堆上,果然被挂上了许多梵语写成的经文彩布1:
如此有意义的玩意,怎么能少得了我呢?于是咱家也顺手用捡了些平整的石块,造个了小小的玛尼堆,留个纪念。
而后又看到了刻有经文的玛尼石,很是喜欢,挺精致的石头:
回去查了查,石头上面的字是 “ཨོཾ་མ་ཎི་པདྨེ་ཧཱུྃ”。虽然是藏文,但其实每个人应该都见过,这句话音译为 “唵(ōng)嘛(mā)呢(nī)叭(bā)咪(mēi)吽(hòng)”,也跟西游记有关,这句话就是五指山上的那句咒语,其大概含义是 “真妙啊”2。
其他摄影实践#
地衣#
红旗#
坡上#
仰视角拍出来的照片,在构图上最是好看,背景往往都很纯粹,很容易突出主体。
(这时候要是飘来几朵积雨云☁来就更美了)
过客#
草地#
Footnotes#
-
以前在别处玩,一直以为山上这些彩色的破布是庙会里不慎被风吹到荒郊野外里的小彩旗😂。 ↩
-
具体含义可以参考:六字大明咒(观世音菩萨心咒)_百度百科 (baidu.com),这里简单意译是为了不显得文章那么有宗教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