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影

空影

摄影、后期处理、图像合成的经验分享。
tg_channel

冇月:星空攝影第三次試驗

序 (伪)#

二十二世紀,是一個人類湧入太空的時代。在地球歷史悠久的張衡故里中,家家戶戶都備了上天文望遠鏡,不論國產的白牌華強中 ®貨,還是微氪的新潮小天眼 ——玲瓏透鏡 ®,抑或是耿匠™️拼湊的廉價柴油手扶觀星機,甚至有利用二手部件手搓 (DIY) 的低倍觀星鏡,是全國第一個嚴格意義上實現了『人人仰望星空』的城市,率先完成了第五十三個五年計劃中號稱 “書記鯁喉石” 的宇宙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草案),為建設共產主義星際化強國,做出了卓越貢獻。下面由新子虛 ® 報社首席記者冰尖為您帶來實時報導!

...

那麼,這種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時間回退到一百年前,在上個世紀末,新子虛 ® 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工作室之時,一名愛好天文的員工曾花費了大量精力進行逆場火箭(全程:可回收載人式泛反統一場力推進器) 試驗,在實驗初期,就引起了張恒故里地區領導的高度重視,為她提供了大量的設備支持。功夫不負有心人,第十二次點火後,終於實現了火地間一次成功的往返。在此之後,想必大家都知道,故里迅速改變發展策略,砍掉了一大批炙手可熱的通用式 AI 嵌入系統研發項目,重點推進逆場火箭商業化,經過五年的建設,一舉成為星際探索領域的中心。

這位員工在採訪中表示,她是因為翻到了工作室裡一篇古早的文章才開始對天文感興趣的,而那篇文章雖然文筆粗劣,略顯幼稚,但很值得一讀。

全文如下:

半月拍攝痕跡#

今天是八月二十五,距離新相機已經有將近半個月了。雖然也拍了一些挺好看的東西 (下文攝影展示區中會有),但與買相機時的願景 —— 擺脫舊有的攝影風格 —— 還是相差甚遠。

如果在半個月內還沒有拍出來一個很體現技術的照片,那就會更加證明不是設備的問題,而是我自己的問題,而那剁手也顯然是不必要的。

我清楚我攝影的水平,也清楚我技術提高的瓶頸在哪裡。

一是街拍。這種東西仔細想想,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有技術的地方,街拍注重的是巧勁兒,時機到了,參數沒有大問題,便很容易拍出來看著像那麼回事的東西。

二是曝光。由於之前拍照不論是手機還是卡片相機,一直都是用自動模式,很少手動調整參數。這就意味著我對於攝影的基本操作 —— 準確曝光 —— 還是不了解的。

因而我開始練習:近來半個月,按照地點來分,拍了八組。

看電影夜歸#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Z 山公園#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 掃壩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B 門光軌試驗#

image image

掃壩第二次#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灘塗邊緣星軌#

銀河
23 張圖合成的星軌
靜止 30s 木頭人的星野自拍
另一個簡易小屋

星空拍攝#

而這些題材中最為困難的就是星空拍攝。這種照片對於曝光的要求極為苛刻。在昨天晚上的第三次試驗中,費了老鼻子勁才拍出來了滿意的圖片。前兩次失誤太多,就不再提了,本文來分享一下成功第三次拍攝成功的經驗。

對了,這裡再把設備列一下 (具體設備的圖片可在此頁面看到)。

  • 相機:APS-C 畫幅,5568 * 3172 分辨率,ISO 從 100 到 51200 (Hi 檔可以到 204800)
  • 鏡頭:16-50mm f/3.5-6.3 (16mm 等效全畫幅是 24mm,是詹想老師所謂的星野攝影最佳等效焦距,“可以把畫面的視角範圍、星空的細節表現、對地景的把控程度等因素之間可以達到一個比較好的平衡。”)(無特殊說明,本文星軌皆為 24mm 等效焦距拍攝)
  • 三腳架與雲台:好評後商家送的百來塊的鋁合金三角架 + 巨難用的三維雲台。
  • 手機軟件:
    • 通過 SnapBirdge®(尼康相機配套) 進行遙控拍攝
    • 通過天文通™️尋找觀測最佳條件
    • 通過星空漫步 ®/ 星圖 ®/Stellarium™️進行定位
    • 通過 Lightroom® 進行後期處理
    • 通過 snapseed® 進行多重曝光 (合成星軌)
  • 其他:兩塊電池 (容量 1000ma,實際拍了兩個小時,只用了半塊電池),自行車前車燈 (拆下來給近景打光用),700ml 保溫杯 (還是溫秃噜的白開水解渴啊)

天時地利人和#

一般來說,每一次成功的曝光都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從某個角度來說,對於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而言,任何一個地點,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場景,都可以同時滿足到天時地利人和。

然而對於某些特定題材的場景,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去滿足這些要求。

曹操有句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很通俗得表達了月光對星空的亮度影響。星空拍攝最佳的時間一般是月底到月初 —— 上、下弦月 —— 亦即古人所說的朔日前後,這時月光造成的光害 (天文攝影術語指光污染的程度) 一般會達到最低。另外一點是晴朗少雲 (廢話)。此次拍攝選取了昨天晚上也就是月出與日落之間的兩個小時。

光污染地圖可以很直觀的看到有人住的地方,光污染都很強,反映到具體的參數上,就是光害級別極高。一般而言,拍攝銀河光害的最低要求是 4 級,在此程度下銀河大體輪廓還是可以看到的,再強的話就基本看不到銀河了。而這樣的地方一般處於城市的近郊。比如說,我第三次實驗的踩點便是灘塗邊緣海產養殖區一荒路的盡頭,東邊基本沒有光,光害等級大概可以達到三了。

最後是拍攝的時候周圍要有安全感,環境要穩定,不然的話不可能安心拍攝的。因為在月中,拍攝的時機與月亮有很大關聯,冥冥之中也與灘塗海產捕撈工人的周期相協調 —— 月出漲潮,月落退潮,月初前潮水最低,他們要在漲潮之前把漁獲捕撈完畢。此次選取的地方正好是在他們停車的地方,周圍不時有人談話走動 (一口寧波方言),安全感十足。

經歷#

一開始,我想着能不能單純用一篇沒有標題的文章來描述這次拍攝拍攝,但一開始寫就發現這是不可能的。對於技術類文章,我已經徹底不能脫離標題、分節的依賴了。

夜班下班後,睡了一整天,傍晚時分五點鐘幹了飯去樓上拾掇。等飯點過後半個小時的時候,樓下大概率是 不會有人經過的,那時出門最合適。

一開始的時候把東西收拾了一大堆,電腦(用 Stellarium 看星圖)、無人機(無聊的時候飛飛)、Kindle(拍星軌時候看書用),基本上裝備頁的東西都帶上了😂,最後背著大書包對著鏡子一照:我這哪裡是去拍星星,手裡再拎兩條魚就是去過年回家了。最後精簡到三腳架與相機 —— 左肩斜挎兩個包,騎上車子往計劃好的灘塗區域趕。

平常來這裡大多數看日落、散心,心情很散漫,而這次因為有明確的拍攝計劃,一路上很充實,甚至不需要歌曲的 Boost 都能興奮起來。

沿堤壩三公里瀝青路,下灘塗一公里土路,顛也簸也,忽然就到了 C 城最接近海的地方。

在路盡頭大概日落時分六點半遇到三個年輕人在看海,吹著海風,亂拍一通,我只是在旁收拾裝備。而後不久,一個漁民老大爺在岸邊穿上防水塑料褲(很薄的那種),拎起一塊大塑料 / 木板就往海裡趕。

海風很大,灘塗雖淺,浪花還是一層一層的。看著大爺就這樣往海裡趕,我們都愣住了,他扭頭對我們呵呵一笑(有三分苦笑、三分自嘲、三分打招呼的那種笑),接著把板子往水裡一放,一隻腿跪在上面,另一條腿蹬著泥巴,踩滑板一樣往漁網劃去。
曾經拍到的 “踩滑板” 漁民,我以為是特殊姿勢,結果是普遍姿勢

我又一次感到可憐與同情。

他們看著大爺安然無事地遠去,便對邊上的三角形的漁網發起了討論,結論是潮起魚蝦順著海水流進來,潮落回流魚蝦正好會卡到三角形分布漁網的頂點處,然後漁民去頂點處收集漁獲。

大爺在收集漁獲

日落了,他們一聲呼哨,一起慌忙離開,似乎對夜晚有一種痛徹心扉的恐懼。吹著海風,冷靜如我,看著東邊將暗的天,慢慢地安裝三腳架。不時打開保溫杯,品一口溫白水,心如此海浪,悸動狂喜又有節奏地流動。
相機!展開!

等啊等,終於在七點半左右,天上星星的越發閃亮了,銀河的輪廓也隱約可見,我一陣高興,對好焦,調了幾個參數拍下了人生的第一張銀河(此圖未經壓縮,載入較慢)。
《銀河習作第一》f/3.5 ISO320 曝光 30S 16mm (等效 24mm)

因為手裡這台三腳架角度調整非常麻煩,螺紋緊後還會錯位,太高了風一吹又晃得不行,最後拿石頭壓住才勉強可以。在曝光參數確定後,有試驗了好多次才找到合適的構圖。

調整期間夜色已經越發深了,一開始還有點害怕。不一會兒,後邊的礁石上傳來兩個漁民的談話聲,雖然一口方言聽不懂,但聽著閒散的語氣初步判斷是在是在歇著,上個大爺在六點四十就下海了,這兩個七點半了還在吹風侃大山。(最後八點左右,他們一塊 “踩滑板” 下海了)。後邊有人,我拍地越發賣力,然而地勢比較低,地景不好構圖,幾十張也只有銀河這張還像個樣子。
後邊胡侃的大爺

潮水漸漸落去,灘塗裡仿佛往北邊開了條道兒,通到那兒?上海嗎?

為了找一個好的地景,我又往回走,注意到了路邊漁民的一排坐騎,曝了兩張,效果還行。
image

又往回走,漁民搭建的簡易小木屋映入眼簾,這簡直是不能再合適的地景了!立馬搭建機位,用手電打光確定構圖。
image

拍出來的效果果然很好,尤其是我也手電把木屋的頂部照亮點後,很有大片的味道了
《流浪者之夜》f/3.5 25s ISO400 16mm (等效 24mm)

星軌預合成#

上面的漁民小屋構圖比較合適,很適合再拍一個星軌。於是便採用尼康中所謂的 “間隔拍攝” 來拍星軌。這種拍攝方法其實就是定時拍攝: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曝光,最後可以自動合成視頻,相對於一次曝光,穩定性不知道高了多少。

第二次星軌試驗中,採用了一次曝光的遙控 B 門,結果後來有了雲彩,結果慘不忍睹:
《流浪自行車》f/22.0 2201s IS0100

起初計劃拍攝到九點二十作用,能曝光六十張左右,但曝光到 23 張後,發現東邊雲彩起來了,光線變得很差,繼續曝光也沒有意義,便在拍攝間隔按下 “{% kbd OK %}”,停止了拍攝。圖片如下:

間隔拍攝的二十三張圖
拍攝後,不想回去用電腦搞,我要即時的快樂,便坐在石頭上用 Snapseed 的多重曝光功能一個個手動合成進去:
SnapSeed 合成過程
拍攝過程中飛機很多,基本上每十來分鐘就有一波,對星空的影響很大,但如果就此捨棄會導致星軌不連續,於是利用 snapseed 的 “圖層” 編輯功能對 “多重曝光” 進行調整:
清除掉飛機的燈光
最後的成品圖如下:(因為原始圖片是自動傳輸到手機上的壓縮的 jpg 圖,分辨率不是很高)
星軌習作第二

正經合成#

這裡使用開源軟件 GIMP 進行合成。首先打開第一張圖,然後 {% kbd Ctrl+Alt+O %}“作為圖層打開”,按 {% kbd Shift %} 選擇其他圖片:

image
混合方式都是 “僅亮度變亮”(由於 GIMP 取消了 Shift 圖層多選功能,要手動調整每個圖層的疊加方式,但我這裡圖比較少,懶得折騰,有興趣的可以參考此文章進行學習:How to Select Multiple or All Layers in GIMP

image

合成結果

對於飛機尾燈干擾的圖片,就新建一個圖層蒙版,用畫筆塗掉即可
image

最終的圖片精修合成圖如下:
image

原圖 23MB,這裡經過壓縮

嚴肅的合成#

上面的合成是先批量調色,然後用導出的文件進行合成,會疊加出來摩爾紋(見上圖)。今晚上(8.26)又重新合成了下,之後再調色,終於得到了滿意滴效果😎

IMG_20240827_000345

局部圖#

1
2.jpg

3.jpg
5.jpg

4.jpg

6.jpg

7.jpg

IMG_20240827_002058

9.jpg

其他#

看星星也有技巧的,首先是定位。在夏季,北半球最主要的定位就是所謂的夏季大三角了:以銀河兩側的牛郎星 (星等 0.75) 與織女星 (星等 0.00)、天鵝座的天津四 (星等 1.25) 三顆組成的三角形。

大三角 from Stellarium

此外對於智能手機,雖然表面上看它的拍照能力越來越強,增大鏡頭光圈、提高像素感光效率,甚至增加單獨的低像素黑白攝像頭的方式來提高畫質。

但實際上畫質並不是很理想。手機的 CMOS 傳感器是很小的,像素密度越大畫質就會受到影響。

儘管現在有的智能手機(比如小米、紅米)的拍照軟件特意增加了許多星空拍攝的功能,可以實現長時間曝光甚至機內星軌拍攝。用這樣的手機拍星,也是值得嘗試的。
紅米手機自帶的星空拍攝功能

比如我去年拍的星空,光圈 1.79,曝光 30s,參數上基本沒有大問題,經過後期艱苦卓絕的處理後,但細節仍然不夠的。
房頂睡覺時候照的

具體的拍攝原理和方法,和用相機拍星沒有區別。不過手機拍出來的星空的畫質,與前面提到的幾種相機相比,還是有明顯差距的,所以要想好好拍星,現階段仍然要靠相機。

#

此次試驗基本上沒有大的失誤,除了:

  1. 曝光時間太久,25s、30s,星空放大後會出現小的拖尾,買赤道儀是不可能的,下次要減快門到 10s,增加 ISO 來彌補曝光不足的影響。
  2. 間隔拍攝參數設置的問題,導致星軌不是很連續性。因為設置的曝光時間是 25s,間隔 30s,我以為兩者同時計時的,就中途讓相機歇 5s,然後繼續曝光,結果導致每分鐘只拍攝了一次。看來間隔時間就是字面意義上的間隔時間 —— 快門關閉後到快門開啟時的時間,下次設置 5s 罷了。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