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伪)#
二十二世纪,是一个人类涌入太空的时代。在地球历史悠久的张衡故里中,家家户户都备了上天文望远镜,不论国产的白牌华强中 ®货,还是微氪的新潮小天眼 ——玲珑透镜 ®,抑或是耿匠™️拼凑的廉价柴油手扶观星机,甚至有利用二手部件手搓 (DIY) 的低倍观星镜,是全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实现了『人人仰望星空』的城市,率先完成了第五十三个五年计划中号称 “书记鲠喉石” 的宇宙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草案),为建设共产主义星际化强国,做出了卓越贡献。下面由新子虚 ® 报社首席记者冰尖为您带来实时报道!
...
那么,这种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时间回退到一百年前,在上个世纪末,新子虚 ® 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工作室之时,一名爱好天文的员工曾花费了大量精力进行逆场火箭(全程:可回收载人式泛反统一场力推进器) 试验,在实验初期,就引起了张恒故里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她提供了大量的设备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第十二次点火后,终于实现了火地间一次成功的往返。在此之后,想必大家都知道,故里迅速改变发展策略,砍掉了一大批炙手可热的通用式 AI 嵌入系统研发项目,重点推进逆场火箭商业化,经过五年的建设,一举成为星际探索领域的中心。
这位员工在采访中表示,她是因为翻到了工作室里一篇古早的文章才开始对天文感兴趣的,而那篇文章虽然文笔粗劣,略显幼稚,但很值得一读。
全文如下:
半月拍摄痕迹#
今天是八月二十五,距离新相机已经有将近半个月了。虽然也拍了一些挺好看的东西 (下文摄影展示区中会有),但与买相机时的愿景 —— 摆脱旧有的摄影风格 —— 还是相差甚远。
如果在半个月内还没有拍出来一个很体现技术的照片,那就会更加证明不是设备的问题,而是我自己的问题,而那剁手也显然是不必要的。
我清楚我摄影的水平,也清楚我技术提高的瓶颈在哪里。
一是街拍。这种东西仔细想想,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有技术的地方,街拍注重的是巧劲儿,时机到了,参数没有大问题,便很容易拍出来看着像那么回事的东西。
二是曝光。由于之前拍照不论是手机还是卡片相机,一直都是用自动模式,很少手动调整参数。这就意味着我对于摄影的基本操作 —— 准确曝光 —— 还是不了解的。
因而我开始练习:近来半个月,按照地点来分,拍了八组。
看电影夜归#
Z 山公园#
### 扫坝B 门光轨试验#
扫坝第二次#
滩涂边缘星轨#
星空拍摄#
而这些题材中最为困难的就是星空拍摄。这种照片对于曝光的要求极为苛刻。在昨天晚上的第三次试验中,费了老鼻子劲才拍出来了满意的图片。前两次失误太多,就不再提了,本文来分享一下成功第三次拍摄成功的经验。
对了,这里再把设备列一下 (具体设备的图片可在此页面看到)。
- 相机:APS-C 画幅,5568 * 3172 分辨率,ISO 从 100 到 51200 (Hi 档可以到 204800)
- 镜头:16-50mm f/3.5-6.3 (16mm 等效全画幅是 24mm,是詹想老师所谓的星野摄影最佳等效焦距,“可以把画面的视角范围、星空的细节表现、对地景的把控程度等因素之间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无特殊说明,本文星轨皆为 24mm 等效焦距拍摄)
- 三脚架与云台:好评后商家送的百来块的铝合金三角架 + 巨难用的三维云台。
- 手机软件:
- 通过 SnapBirdge®(尼康相机配套) 进行遥控拍摄
- 通过天文通™️寻找观测最佳条件
- 通过星空漫步 ®/ 星图 ®/Stellarium™️进行定位
- 通过 Lightroom® 进行后期处理
- 通过 snapseed® 进行多重曝光 (合成星轨)
- 其他:两块电池 (容量 1000ma,实际拍了两个小时,只用了半块电池),自行车前车灯 (拆下来给近景打光用),700ml 保温杯 (还是温秃噜的白开水解渴啊)
天时地利人和#
一般来说,每一次成功的曝光都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从某个角度来说,对于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而言,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同时满足到天时地利人和。
然而对于某些特定题材的场景,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去满足这些要求。
曹操有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很通俗得表达了月光对星空的亮度影响。星空拍摄最佳的时间一般是月底到月初 —— 上、下弦月 —— 亦即古人所说的朔日前后,这时月光造成的光害 (天文摄影术语指光污染的程度) 一般会达到最低。另外一点是晴朗少云 (废话)。此次拍摄选取了昨天晚上也就是月出与日落之间的两个小时。
从光污染地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有人住的地方,光污染都很强,反映到具体的参数上,就是光害级别极高。一般而言,拍摄银河光害的最低要求是 4 级,在此程度下银河大体轮廓还是可以看到的,再强的话就基本看不到银河了。而这样的地方一般处于城市的近郊。比如说,我第三次实验的踩点便是滩涂边缘海产养殖区一荒路的尽头,东边基本没有光,光害等级大概可以达到三了。
最后是拍摄的时候周围要有安全感,环境要稳定,不然的话不可能安心拍摄的。因为在月中,拍摄的时机与月亮有很大关联,冥冥之中也与滩涂海产捕捞工人的周期相协调 —— 月出涨潮,月落退潮,月初前潮水最低,他们要在涨潮之前把渔获捕捞完毕。此次选取的地方正好是在他们停车的地方,周围不时有人谈话走动 (一口宁波方言),安全感十足。
经历#
一开始,我想着能不能单纯用一篇没有标题的文章来描述这次拍摄拍摄,但一开始写就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对于技术类文章,我已经彻底不能脱离标题、分节的依赖了。
夜班下班后,睡了一整天,傍晚时分五点钟干了饭去楼上拾掇。等饭点过后半个小时的时候,楼下大概率是不会有人经过的,那时出门最合适。
一开始的时候把东西收拾了一大堆,电脑(用 Stellarium 看星图)、无人机(无聊的时候飞飞)、Kindle(拍星轨时候看书用),基本上装备页的东西都带上了😂,最后背着大书包对着镜子一照:我这哪里是去拍星星,手里再拎两条鱼就是去过年回家了。最后精简到三脚架与相机 —— 左肩斜挎两个包,骑上车子往计划好的滩涂区域赶。
平常来这里大多数看日落、散心,心情很散漫,而这次因为有明确的拍摄计划,一路上很充实,甚至不需要歌曲的 Boost 都能兴奋起来。
沿堤坝三公里沥青路,下滩涂一公里土路,颠也簸也,忽然就到了 C 城最接近海的地方。
在路尽头大概日落时分六点半遇到三个年轻人在看海,吹着海风,乱拍一通,我只是在旁收拾装备。而后不久,一个渔民老大爷在岸边穿上防水塑料裤(很薄的那种),拎起一块大塑料 / 木板就往海里赶。
海风很大,滩涂虽浅,浪花还是一层一层的。看着大爷就这样往海里赶,我们都愣住了,他扭头对我们呵呵一笑(有三分苦笑、三分自嘲、三分打招呼的那种笑),接着把板子往水里一放,一只腿跪在上面,另一条腿蹬着泥巴,踩滑板一样往渔网划去。
我又一次感到可怜与同情。
他们看着大爷安然无事地远去,便对边上的三角形的渔网发起了讨论,结论是潮起鱼虾顺着海水流进来,潮落回流鱼虾正好会卡到三角形分布渔网的顶点处,然后渔民去顶点处收集渔获。
日落了,他们一声呼哨,一起慌忙离开,似乎对夜晚有一种痛彻心扉的恐惧。吹着海风,冷静如我,看着东边将暗的天,慢慢地安装三脚架。不时打开保温杯,品一口温白水,心如此海浪,悸动狂喜又有节奏地流动。
等啊等,终于在七点半左右,天上星星的越发闪亮了,银河的轮廓也隐约可见,我一阵高兴,对好焦,调了几个参数拍下了人生的第一张银河(此图未经压缩,加载较慢)。
因为手里这台三脚架角度调整非常麻烦,螺纹紧后还会错位,太高了风一吹又晃得不行,最后拿石头压住才勉强可以。在曝光参数确定后,有试验了好多次才找到合适的构图。
调整期间夜色已经越发深了,一开始还有点害怕。不一会儿,后边的礁石上传来两个渔民的谈话声,虽然一口方言听不懂,但听着闲散的语气初步判断是在是在歇着,上个大爷在六点四十就下海了,这两个七点半了还在吹风侃大山。(最后八点左右,他们一块 “踩滑板” 下海了)。后边有人,我拍地越发卖力,然而地势比较低,地景不好构图,几十张也只有银河这张还像个样子。
潮水渐渐落去,滩涂里仿佛往北边开了条道儿,通到那儿?上海吗?
为了找一个好的地景,我又往回走,注意到了路边渔民的一排坐骑,曝了两张,效果还行。
又往回走,渔民搭建的简易小木屋映入眼帘,这简直是不能再合适的地景了!立马搭建机位,用手电打光确定构图。
拍出来的效果果然很好,尤其是我也手电把木屋的顶部照亮点后,很有大片的味道了
星轨预合成#
上面的渔民小屋构图比较合适,很适合再拍一个星轨。于是便采用尼康中所谓的 “间隔拍摄” 来拍星轨。这种拍摄方法其实就是定时拍摄: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曝光,最后可以自动合成视频,相对于一次曝光,稳定性不知道高了多少。
第二次星轨试验中,采用了一次曝光的遥控 B 门,结果后来有了云彩,结果惨不忍睹:
起初计划拍摄到九点二十作用,能曝光六十张左右,但曝光到 23 张后,发现东边云彩起来了,光线变得很差,继续曝光也没有意义,便在拍摄间隔按下 “{% kbd OK %}”,停止了拍摄。图片如下:
拍摄后,不想回去用电脑搞,我要即时的快乐,便坐在石头上用上 Snapseed 的多重曝光功能一个个手动合成进去:
拍摄过程中飞机很多,基本上每十来分钟就有一波,对星空的影响很大,但如果就此舍弃会导致星轨不连续,于是利用 snapseed 的 “图层” 编辑功能对 “多重曝光” 进行调整:
最后的成品图如下:(因为原始图片是自动传输到手机上的压缩的 jpg 图,分辨率不是很高)
正经合成#
这里使用开源软件 GIMP 进行合成。首先打开第一张图,然后 {% kbd Ctrl+Alt+O %}“作为图层打开”,按 {% kbd Shift %} 选择其他图片:
混合方式都是 “仅亮度变亮”(由于 GIMP 取消了 Shift 图层多选功能,要手动调整每个图层的叠加方式,但我这里图比较少,懒得折腾,感兴趣的可以参考此文章进行学习:How to Select Multiple or All Layers in GIMP)
对于飞机尾灯干扰的图片,就新建一个图层蒙版,用画笔涂掉即可
最终的图片精修合成图如下:
严肃的合成#
上面的合成是先批量调色,然后用导出的文件进行合成,会叠加出来摩尔纹(见上图)。今晚上(8.26)又重新合成了下,之后再调色,终于得到了满意滴效果😎
局部图#
其他#
看星星也有技巧的,首先是定位。在夏季,北半球最主要的定位就是所谓的夏季大三角了:以银河两侧的牛郎星 (星等 0.75) 与织女星 (星等 0.00)、天鹅座的天津四 (星等 1.25) 三颗组成的三角形。
此外对于智能手机,虽然表面上看它的拍照能力越来越强,增大镜头光圈、提高像素感光效率,甚至增加单独的低像素黑白摄像头的方式来提高画质。
但实际上画质并不是很理想。手机的 CMOS 传感器是很小的,像素密度越大画质就会受到影响。
尽管现在有的智能手机(比如小米、红米)的拍照软件特意增加了许多星空拍摄的功能,可以实现长时间曝光甚至机内星轨拍摄。用这样的手机拍星,也是值得尝试的。
比如我去年拍的星空,光圈 1.79,曝光 30s,参数上基本没有大问题,经过后期艰苦卓绝的处理后,但细节仍然不够的。
具体的拍摄原理和方法,和用相机拍星没有区别。不过手机拍出来的星空的画质,与前面提到的几种相机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的,所以要想好好拍星,现阶段仍然要靠相机。
跋#
此次试验基本上没有大的失误,除了:
- 曝光时间太久,25s、30s,星空放大后会出现小的拖尾,买赤道仪是不可能的,下次要减快门到 10s,增加 ISO 来弥补曝光不足的影响。
- 间隔拍摄参数设置的问题,导致星轨不是很连续性。因为设置的曝光时间是 25s,间隔 30s,我以为两者同时计时的,就中途让相机歇 5s,然后继续曝光,结果导致每分钟只拍摄了一次。看来间隔时间就是字面意义上的间隔时间 —— 快门关闭后到快门开启时的时间,下次设置 5s 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