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學習了高、低調圖片、高、低反差圖片的調整
低調有高光、高調有暗部,這是基本的美學準則
根據昨天所學的直方圖判斷準則,我們可以把圖片基本分為兩大類:低調與高調。一般來說,正常圖片的明暗部直方圖與邊界有三種關係:
- 撞牆且起牆(過正)
- 撞牆不起牆(中庸)
- 不撞牆(不及)
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撞牆不起牆(中庸)這種狀態的圖片是最好的,可以很好地保證明暗部分的細節。下面就對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提一些修復的建議:
低調圖片調整#
暗調之暗部#
- 保留暗部細節 $\to$ 撞而不起
- 夜空 / 背景不需要層次的 $\to$ 撞且起
這裡以一張日出黑白照片為例:
從直方圖中可以看出:圖片整體上暗部的像素比較多,高光低光的邊緣沒有太多像素,而且高光部分 “起了一點牆”,看起來對比度有點低(似乎是之前加了濾鏡所致)。這是一張類似於剪影的特殊圖像,我認為黑色的樹林沒有層次感會更好看,這裡就來調整直方圖使其達到 “撞且起” 的目標,操作如下:
- 把沒有像素的低光部分 “截掉”,以降低層次感
- 把高光部分調小點來提高整體的亮度(低調圖片的高光一般不小於 230)
暗調之高光#
- 維持最佳狀態 $\to$ 撞而不起
- 突出暗調的高光部分 $\to$ 不撞(調到 230 左右)
撞且起(除非特殊效果,否則這種狀態應盡可能避免)
以這朵梔子花為例:可以看到圖中暗部撞牆已經無法修補細節,但是高光部分卻沒有撞(188~255 都沒有像素),看起來比較暗淡,沒有對比度,
這裡調整一下亮部,讓其剛好撞牆:
高調圖片調整#
高調之亮部#
- 保留亮部細節 $\to$ 撞而不起
- 純色 / 背景不需要層次的 $\to$ 撞且起
這張圖就比較完美,高光部分撞而不起,暗處也有足夠的像素:
高調之暗部#
- 維持最佳狀態 $\to$ 撞而不起
- 突出高調的暗部 $\to$ 不撞(至少在 20 左右有像素)
一張霧天照的圖片:圖中兩個部分都很模糊,細節不突出,這裡按照上面說的原則進行調整:
控制暗部到撞牆,控制高光到撞牆
另一個例子:增加了暗部的值
低反差灰度#
這類圖片很 “中庸”,整體的反差非常小,色階都在中間部分,直方圖的暗部和高光部幾乎沒有分布,非常有美感。(這大概就是@jackyoung說的 “膠片質感” 的直方圖特徵吧)
這裡以筆者曾在雨天照的一張圖為例,圖片感覺有點暗,稍微調亮一下:
高反差度圖片#
這類圖片一般都是為了追求效果,故意丟失許多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