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影

空影

摄影、后期处理、图像合成的经验分享。

攝影後期學習筆記-直方圖解讀

今天讀完這幾頁書才明白,原來所謂的美是有標準可循的,看來我之前對照片的認識簡直膚淺至極!

直方圖的概念#

先給出我自己的理解:所謂的直方圖就是從圖片中的不同位置取樣,然後根據不同取樣位置的明度與數量繪製的統計圖表。

  • PS 官方教程對直方圖的解釋:
    直方圖1用圖形表示圖像的每個亮度級別的像素數量,展示像素在圖像中的分布情況。直方圖顯示陰影中的細節(在直方圖的左側部分顯示)、中間調(在中部顯示)以及高光(在右側部分顯示)。
  • 維基百科上的解釋:
    圖像直方圖2(image histogram)是用以表示數字圖像中亮度分布的直方圖,標繪了圖像中每個亮度值的像素數。可以借助觀察該直方圖了解需要如何調整亮度分布。這種直方圖中,橫坐標的左側為純黑、較暗的區域,而右側為較亮、純白的區域。因此,一張較暗圖片的圖像直方圖中的數據多集中於左側和中間部分;而整體明亮、只有少量陰影的圖像則相反。

作用#

直方圖對照片中曝光度對比度的評判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3。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不論是人的眼睛,還是 $\color {purple} 4^{4^{4^4}}$K 顯示器,對於同一張照片的解讀都是有差異的,最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去沖洗一張照片,你就會很容易發現屏幕上與沖洗出來的照片顏色上的差異。視而不見—— 這是一切生物、技術的局限與可悲,但不要灰心,想要 “視而見” 還是有方法的,直方圖就可以給予我們視覺擺脫局限性的能力:用數據來解釋。

評判標準#

圖片的亮度4可以分為 0~255 級,一張全影調、曝光完美的圖像應該在各個亮度範圍內都有分布,也就是說直方圖撞牆不起牆—— 將直方圖的最左邊與最右邊都視為 “牆”,像素應該是在兩 “牆” 之間都有分布,既要撞到 “牆” 的邊緣,又不能升起(溢出)。如果像素在左邊 “撞牆” 並且升起來(溢出)了,就意味著丟失了暗部的細節;如果像素在右邊 “撞牆” 並且升起來(溢出)了,就意味著丟失了高光部的細節。

如果我們在調整過程中將直方圖的暗部或高光部調成 “撞牆且起牆”,就意味著這張照片的暗部或高光細節有嚴重的丟失,它就不屬於全影調的照片,達不到高品質的要求。過於追求照片的通透度,在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參照直方圖的情況下調整 “曲線”“色階” 等一系列參數,都會導致這一現象的產生,所以調整任何照片都應參照直方圖進行調整,在直方圖的引導下做合理的評估判斷,用合理的手法把直方圖控制到位。

可悲的是,按照這個準則,我找了之前的很多照片,沒有發現一張達到了完美曝光的要求,不是暗處或亮處沒有分布,就是 “撞牆” 了,我真是小垃圾。

另外提一點:直方圖峰值的高與低不是重要的參考依據,某一塊區域的峰值高與低,只能代表處於這塊區域的亮度像素分布的多與少。一張照片高光部的峰值很低,意味著這張照片很亮的區域並不多,高光區域在照片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直方圖中高光區域的數值也不高,但是卻不會影響照片中的細節和層次。

失敗色調案例#

下面開始拿自己 “開刀”,文中使用的是開源的DigiKam 圖像管理軟件(對標 LightRoom)來進行圖片直方圖的查看。

對比度不足#

image
這是張在霧天拍的圖片,從直方圖中可以看到:暗處與亮處都沒有分布像素,這就意味著它對比度不足
場景:霧霾天、陰雨天、反差較小地環境
解決:只能通過後期調整

對比度過大#

蝸牛
這張圖暗處還好,但是亮處 “撞牆 + 起牆”,表現到圖片上就是左側樹葉間的亮度太大了。

日落
因為當時想照日落時房子、信號塔的剪影效果,就調低了相機的曝光度,可以看出亮處與暗處都 “撞牆 + 起牆” 了,這就意味著亮處與暗處的細節都丟失了一部分,從圖片上來看就是暗處房屋的細節沒了(這也是我的目的所在),屋頂雲彩稍微 “過曝” 丟失了部分細節。

場景:室內向室外、強光下拍攝
解決:拍攝 RAW 格式、拍攝多張不同曝光度的圖片進行 HDR 合成
建議:拍攝現場就注意查看直方圖,數碼攝影曝光採取 “寧過勿欠” 的原則以便於後期調整而不會丟失太多細節。

特殊影調案例#

對於常見色調的圖片而言,直方圖上 “撞牆不起牆” 是一個很好的評判標準,但是對於一些特殊效果的圖片而言,它們的直方圖是有區別的,不能一概而論。

低調圖片(暗色居多)#

image

高調圖片(淺色調居多)#

image

image

image

Footnotes#

  1. Adobe Photoshop 幫助 | 查看直方圖和像素值

  2. 維基百科 | 直方圖

  3. “起到” 與 “起著” 的用法辨析

  4. 此處專指常見的 8 位通道 JPEG 文件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